dsblog.net 资讯 » 业界新闻 » 养天和状告国家食药总局一案 节前暂告段落

养天和状告国家食药总局一案 节前暂告段落

http://www.dsblog.net 2016-02-22 11:25:25

  沸沸扬扬的养天和状告国家食药监总局一案,在春节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纸“此案不予立案”的裁定书暂告段落。食药监总局也在其官网回应表示:“将妥善解决电子监管码等历史遗留问题”,表示将对2006年以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有关企业建设运营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的问题,对部分企业提出的实施电子监管码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意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在认真研究并将作出妥善处理。监管码的存废之争和运维方成为焦点话题。


  监管码“无用论”?
  养天和负责人李能在诉状中提出,请求确认国家食药监总局强制推行电子监管码的行政行为违法,判令国家食药监总局立即停止违法行为。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更是认为,“现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属于多此一举”。不少药店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给药品增加电子监管码,并不能达到提升药品质量或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目的,反而增加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负担。那么,“劳民伤财”的药品电子监管码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药品电子监管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码技术,给药品最小包装附上一个电子监管码。通过这个电子监管码给药品一个合格的身份证。实施电子监管以后,企业通过电子监管系统上传信息,使得赋码药品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被实时监控。
  这样的好处就是确保了药品的流向具有可追溯性,在出现药品安全质量事故的时候,可以调查原因,问题是出在生产环节,还是运输的环节,抑或是保存不当。对于一些特殊药品,我们还能可以调查是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混入劣药,或者去向不明。该出现在A医院药房的药,不会出现在B药店,如果在B药店查到了A药房的药,那可能是非法回收。
  这么看来,药监码具有的全程追溯功能,不单单在解决假药问题上,在解决未来的不良反应、生产问题、流通问题,都是省心省事甚至省钱的事情。


  商品条码+生产批号=药品电子监管码?
  在养天和诉食药监总局事件中,曾有部分零售药店认为,药品电子监管码不会对药品质量的提升有帮助,也无法通过电子监管码来判断药品质量是否合格。现有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批号和国际通行的条形码同样能够保证企业在需要药品召回时确定问题药品的流向。
  众所周知,同一时间内、同一次投料生产出来的药物批号是一样的。同一个品种的药品每一瓶的商品条码都是一样的。一但出现问题药品,但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面对几千几万种药品如何知道哪盒可能是回收药。抽一个批号,还需要人工查上家,上上家,转几手就得查几家,跨省一家家查,等查好了,问题药已经进患者肚子里了。而现在电子监管码通过手机扫码一秒钟就查到了。
  但有医药行业观察人士曾指出,前几年各地省市局做过不少地区的远程电子监管试点,让药批和药店把数据都上传到药监局的数据库中,上传的这些数据都是混乱的,没有统一的编码体系,形似摆设。这些数据在一个区域都无法汇总分析,更无法实现全国的汇总分析,而假药和回收药的案件基本都是跨省的大物流,实现监管必须是大数据库。从源头抓起,把每个包装印上身份证是必须的。
  该观察人士也指出,“监管码肯定也不是万能的,但能说是目前最好的技术手段。”


  “增负”让企业跳脚
  针对部分零售药店认为,监管码需要连锁药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产生高额的成本增加,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药店可能并不了解监管码的开放和融合性,没有使用过医药软件的融合版。
  目前,监管码里面包含了药品的全部基本信息和批次信息,可以通过扫码实现入库、验收、出库、复核、盘点、WMS等功能,全程数字化管理,准确、快捷。不再需要手工输入药品和批号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码,把上游的出库单转存为本企业的入库单。零售操作时并不是扫两遍,而是一遍。过去扫条形码需要手工选择一下批次信息,现在扫监管码,批次信息也一起选定了,也就不会增加工作量。
  关于费用的问题,该人士称一些品牌的普通版升级到融合版只需每天增加一元钱,一家药店一年比过去也就多支出365元,而数字化管理给一家药店每年节省的费用应该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就目前情况看看,药品电子监管码在实现追溯药品流向监控、药品应急快速调拨、违规药品实时预警、药品追溯和召回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不会废除。因为在药品监管方面除了使用监管码还没有比这更高效的方式。


  监管码运营难 短期无人接盘
  将数据上传至一家非官方机构也成为本事时间的争议点,阿里健康并非养天和大药房起诉的被告,但却难逃舆论的漩涡。
  阿里健康也在官方平台发布公告称:阿里健康是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受委托技术运营商,并非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所有权人,原因是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所有权一直归国家食药总局所有。阿里健康仅提供技术支持及维护服务。
  药品电子监管码从服务器、数据库、到接口开发是个庞大的工程,几百亿大大数据,食药监总局拿不下,小互联网公司撑不起。2013年12月发生的“问题乙肝疫苗事件”,多地通报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政府部门利用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迅速锁定深圳一家生产企业198批次44030686支疫苗在全国27省的流向分布和库存。有科技媒体曾报道,如此大数据量的一份报告,如果通过传统的方式整理,需要相当长时间,但在阿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支撑下,三个小时就完成了数据查询和整理工作,为减少问题疫苗扩散争取了时间。因此,药监码要实现效率最大化就必须引入具有高技术水准的互联网企业。
  制药行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药品电子监管码交给商业公司运维,问题也不大,一方面,官方能否做好这一块是很值得商榷的,另一方面商业公司的效率更高。国内电子数据安全这一块,如果交给阿里都没做好,那也没有谁能指望上了。”他还表示食药监总局与阿里健康应该签有数据保密规范,对于此次事件应该从从信息安全来全盘规划。交给非官方做的好处是,官方可以间隔性的去查,去审计,这样更利于监管系统的良性发展。
  另据观察人士称,从监管码的运营难度来看,这个盘是很难接的。即便不让阿里运营,也至少需要1至2年的过渡期。

来源:医药产业那些事儿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