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diamond21

 

文章数量:40

点击人次:112240

博文分类
搜索
唐平:浅谈企业培训体系建立的“3+1”模式

我的日志

与众多的企业培训负责人谈培训,说到体系建设,多数人一脸茫然。“培训工作我们每天都在做,但要说体系,我们真还没想过”。大家整天埋头苦干,只停留“事”本身的层面,没来得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化,提炼到体系的高度。没有体系的指导,培训工作往往会成为无头的苍蝇,摸不着门路,东跌西撞一番以后,发现还在原地踏步。其实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坐下静静思考一番:培训体系应该怎么建立?[@more@]与众多的企业培训负责人谈培训,说到体系建设,多数人一脸茫然。“培训工作我们每天都在做,但要说体系,我们真还没想过”。大家整天埋头苦干,只停留“事”本身的层面,没来得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化,提炼到体系的高度。没有体系的指导,培训工作往往会成为无头的苍蝇,摸不着门路,东跌西撞一番以后,发现还在原地踏步。其实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坐下静静思考一番:培训体系应该怎么建立?

其实这代表了大多数培训负责人的心结。目前市面上流行多钟版本的培训体系的课程,但大多数讲培训体系的课程到了最后变成了 “如何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很多学员学完之后还是一头雾水,这就是培训体系么?如果说学会了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就弄成的培训体系,那岂不来得太容易了,我们的培训经理们还用得着愁眉不展,拳脚难开吗?这是一个错误信号,这就是“道”与“术”的关系没有分清。

前两天在深圳北大研究院的培训体系建设的公开课上,我向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五十多位大中企业的培训负责人推介了我的新成果:“培训3+1模式”,得到学员们的一至首肯。现作简单记录,与大家共享。

“3+1”模式的“3”指的是三大体系: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内部讲师体系,是为“道”。“1”是指一份年度培训计划,是为“术”。以人体作比较,制度体系就是人的骨骼系统,是架构;课程体系就是人的肉体部分;内部讲师体系就是人的血液,是营养之源。当人体的各个部分组织起来之后,还需要外在的衣着打扮,这种表现人的外在形象的,就是年度计划,只有通过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完善,人体之美才会完美展现。四个模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企业的培训体系。

制度体系就是有关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流程的总称,是一切培训活动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它是在公司的远景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指下实现的,培训制度体系可以理解一个公司的培训文化。这是一个持久的、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只要有培训活动的存在,这个过程就得继续。但在培训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得立下一些规矩,来约束培训的各个环节,我提出了“培训360度管理”和“培训全流程管理”的方案。一个培训活动的开展需要与哪些部门的活动交叉形成接点,就是我们应该管理的流程点,如职能部门提交培训签到表这个活动,它就涉及到谁该什么时候提交培训签到表?该交给谁?我们就得在流程中以“时间”“负责人”“活动内容”等几个维度给它定个指标,并以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在建立培训制度体系之初,也就是在培训规划时,除了要对组织的整体培训动作进行规划外,还要对培训活动我们还必须还考虑到“问题点”,“目标”,“资源”和“培训路径”四大要素。

根据多年的企业培训工作经验,我将培训体系建立的动力总结为“四大轴承”:四大基础培训体系(入职培训体系,岗位基础培训体系、岗位提升培训体系和个人发展培训体系)、培训全流程管理、培训跟踪及绩效评估、培训文化的形成和提升。四大轴承互为前提,循环促进。现阶段培训的目的不一定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但一要形成自己的培训文化,一定要有一套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培训理念,如格兰仕的培训理念就是:成为其它部门合格的培训服务供就商。把企业内部的培训当作服务商品来看待,实在难能可贵。当然,培训理念形成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更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积累、沉淀。

有了制度体系的框架,接下来要做的如何建立课程体系和内部讲师体系。培训经理们一谈到培训,首先想到是如何从众多的顾问公司里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或老师,我不完全反对这种做法,我更提倡当有课程需求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公司内部筛选,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能讲需要的课程。在组织里,最廉价最宝贵最有针对性的的课程资源和讲师资源往往蕴藏在部门经理级以上的管理人员中间。这就考验我们的培训经理有没有建立公司内部的课程仓库和讲师团队。如何建立课程体系和内部讲师体系?又如何管理?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先谈谈这课程体系。按着四大轴承里规划的四大基础培训体系,我们把课程分成相应的入职课程体系、岗位基础课程体系、岗位提升课程体系和个人发展课程体系四个部分。入职课程及岗位基础课程一般是根据行业性质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这两项培训一定是在新人的试用期满前完成,并作为试用期满的考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培训者将这两项培训混为一谈,不分彼此,是不科学的。入职培训是从社会人到组织人的过渡,岗位基础培训是组织新人到组织正式成员的过渡,两项培训的作用是不同的。借鉴某些企业的做法,他们在《职务说明书》里把每个职位入职及岗位基础培训的项目加以规定并说明,让人一目了然。个人发展体系的课程通常只针对少数群体,一般以公费形式参加学历认证、语言技能提升等,这里不作讨论。重点看看岗位提升课程体系,个人认为:年度培训计划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应为岗位提升课程,换句话说,岗位提升培训主要是通过年度培训计划这个载体表现出来的。它的内容主要是与本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所以,回到前面的话题,如果我们把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放大为培训体系的建立的话,真是大错特错了。对于如何建立自己的课程仓库,是需要我们培训从业者下一番功夫的。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从几个方组织课程内容,如一个制造性企业的培训课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生产管理类、物流供应链类、研发品质类、公共管理类等几大模块,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分门别类,汇总整理,对于目前没有但却需要的课程我们可以先组织内部资源进行开发,如内部无法完成,则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支持建立外部课程仓库,如通过培训招标获取外部资源。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向各职能部门公布,供他们在制定年度计划时选择。

内部讲师体系的建立一项庞大的工程。在这里只将某些关键环节加以说明。

一是在讲师选拔之前要根据候选讲师所主讲领域确定一个专家小组,由该领域的专家、学员代表、培训经理或HR经理组成评审团进行评定,如一个主讲《精益生产》的候选讲师在展示课程时一定要请到生产系统的最高领导或技术顾问参加。二是对讲师要进行分级管理。如对于刚加入的讲师可以称之为储备讲师,慢慢从三级讲师往一级讲师迁升。当然,这中间少不了测评、抽查课评的环节。三是对讲师的奖励可以多样化。除了课酬及物质奖励外,可以通过评选“年度优秀培训师”、“园丁奖”或在企业的年终总结大会上进行“优秀培训师感言”、企业经营者给优秀讲师签名颁布奖等激励培训师;同时还可以以外部培训的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前面提到,年度计划主要是针对岗位提升培训准备的。这里摆着一个问题:培训到底是为了补差还是为了发挥优势?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如果真要进行严格的区分话,补差应优先于发挥优势。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培训目前还处在补差的阶段,企业的大多数培训者们还在为了员工的“称职”而“抛头颅,撒热血”。所以,讲到培训需求分析的时候,我们多半还在找“差距”,找岗位要求与任职者实际能力的差距,找客户期望与实际工作绩效的差距,找“差距”的目的很明显:寻找需要培训的薄弱环节,培训为了补差。

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三大体系完美结合的体现,只有前面的三大体系基础打牢了,功夫做扎实了,年度计划的制定、实施才会得心应手。除了对培训需求的四个层次的分析(组织分析,岗位分析,个人分析和客户期望分析)外,一份好的培训计划得充分有效的执行才是我们制定培训计划的真正的目的。经常听到培训经理们抱怨:计划执行难。有些小窍门,给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培训之前先搞掂两个人。谁?老板和员工。怎么搞掂?搞掂老板就是要让老板重视培训(说白了就是要让老板乐意掏腰包!),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老板说过有关“培训”、“学习”或“教育”等相关的文字经过艺术的加工,写成文章或制成标语发表公司内刊,宣传栏及墙报上。老板一中招(善意的),自然会慢慢地关注培训的。搞掂员工相对较难,总结之前在企业工作经验,感觉员工本身并不是不原意参加培训,只是因为他们被伤透了心。被谁伤心?培训经理们!员工第一次又一次满怀希望,饱含热情地参加培训,本以为有所收获。结果,培训结束后并没有学到他想得到的东西,或是课程气氛非常沉闷,培训的过程让人感觉异常难受。一次次的打击过后,员工开始抵抗培训。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多半要从培训组织者身上找原因。试想,如果培训的针对性强而精,课堂效果如行云流水,欢乐流畅,员工会拒绝培训么?所以,要搞掂员工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培训者们一定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从培训需求的把脉,课程环境的精巧设计,培训讲师的职业技能等等几个环节严格把关,为员工奉上精美的营养大餐。

其次,培训计划的呈现一定要出彩。不求立异,但一定要有创意。记得当年在企业做培训经理时,每年十一月初就开始准备来年的培训计划了,在培训需求(及预算)得到公司高层的批准后,我们精心制作了长达二十几页的年度培训计划书,含盖去年的背景分析,今年的培训目标,各项培训指标趋势图,费用预算分析等等,同时,还特意设计了一份漂亮的“培训月历”。将每个月的培训项目以月历的形式发放到各部门,相关人员人手一张贴工作桌面,不用提醒,一抬头就看到,培训项目达成率达到100%。

最后,对培训实施及考核的过程要设置量化目标。除了对学员和讲师的评估,我把培训实施这个活动分成三个维度六个方面进行考核,我把它简称为过程仓库,如下图所示。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培训“五线谱”对讲师实施培训的过程进行实时监近控。课后,我们可以用“培训项目达成率”、“首次培训合格率”、“培训出勤率”等多个指示对培训结果进行量化考核。
  对于培训绩效评估,说的人已经够多了,这里不再赘述。对于我的培训3+1模式仅记录以上几点,与同行共享。

by/PTT国际职业培训师:唐平

«上一篇:中商院金牌企业管理培训课程   下一篇:高岩:我的“地盘”我做主»

评论(1) 点击次数(2600)
评论(共1条评论)
  • 耐夫 说:

    2007-08-06 22:32:00

    学习感悟中……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