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业界新闻 » 求同存异法则有助于行业突破瓶颈 释放能量

求同存异法则有助于行业突破瓶颈 释放能量

http://www.dsblog.net 2009-05-06 15:10:05

 


  同质化瓶颈
  文/本刊记者 覃澈

  2008年是直销行业整体回暖的年份,多家直销企业的业绩都出现了大幅增长,这对于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不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业绩的增长,并不意味中国直销已经达到“百花齐放”的局面,行业中同质化经营与缺乏对基础设施投入的现象不容忽视。千篇一律的同类型产品,相近的的营销模式、雷同的培训内容,直销行业日益严重的同质化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这正阻碍着直销企业乃至行业的进步。

  同质化不是捷径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同质化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扩张策略,在不少企业眼里至少可以博取短期收益,待具备规模化后再谋求新的突破,不少商人也将其视作博取短线收益的良机。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同质化现象最为严重的直销产品领域,也是最具表现性的一个领域。
  “卫生巾风暴”引发了2007年行业新一轮同质化,月朗在2007年的迅速崛起,让很多企业产生了错觉,简单地将月朗的成功视作卫生巾这款产品的成功。一时间许多企业跟风推出卫生巾,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
  东方康林作为跟风企业中最具实力的企业,在初期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时间并不长久。经历了初期的火爆之后,很快归于沉寂。至今也有很多业界人士不明白东方康林当初在产品上的选择,有着南方医科大学作为研发后盾,却选择日用品作为市场突破口,这无疑是放弃自己的长板,而选择短板。
  东方康林已算是跟风企业中最为成功的,更何况东方康林背靠侨鑫集团。底子深厚,就算效果不理想,也能承受得住,并作出调整。最近在业界火热的东方药林就印证了这一点,但很多中小企业恐怕就没有这样的回旋空间。
  从时间上来看,最近的一次产品同质化发生在2008年3月后,影响范围不及“卫生巾风暴”,但被辐射到的企业并不少。北京水宜生公司推出的托玛琳石能量水杯通过电视直销,以及大幅广告宣传,一度在市面上广为流行。一些直销企业也跟风推出能量水杯、功能性水杯,但没有几家企业能被业界记住,也没有一家企业复制了水宜生的成功。能量水杯这款产品很容易复制,在浙江一带有多家生产这种水杯的OEM厂家,这些水杯原理和造型基本一致。这样的产品除了名字不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在直销业内常会提起“复制”二字,产品容易复制模仿,但这样流于表面的复制,只能以失败告终。
  请记住,在可口可乐之后,没有一家可乐制造公司取得过可口可乐创造的辉煌。在国内,娃哈哈推出的“非常可乐”没有对可口可乐构成挑战,因为这些后来的模仿者没有模仿到可口可乐的更深层次的内容,而这些都是很难被模仿的,它源自于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的创造。

  警惕隐性同质化

  直销企业在产品上的同质化趋势比较容易发现,除了产品的同质化,,在其它方面同质化的趋势也较为突出,但不太容易被发现,或者说发现后不容易引起重视。
  隐性同质化反应具体表现在:企业文化、培训内容等方面。
  外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将内资企业抛在身后。这一状况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中国企业化进程比外资企业晚了100年,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理念和方式都相对滞后,直销企业也是如此。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直销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巨大的误区。
  最明显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慈善事业与企业文化简单重叠。直销企业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这彰显了企业日益增强的社会责任感,也为直销行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慈善文化能否作为企业文化?可以。不过却未必合适,尤其是当一批企业将慈善文化作为对外标榜的企业文化时,肯定不合适。
  事实上,关于企业文化趋于慈善同质化的背后,也有直销企业不得已的苦衷。直销在中国曾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行业,虽然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但争议依然存在。内资直销企业一直承受着来自社会与政府双重压力,企业文化作为对外宣讲的内容更多时候倒像是一个公关口号,以此不断地向政府和社会证明一点,我是好人。在文化的制定上,企业都想有新的突破,但执行上仍摆脱不了旧有思维。有的新兴企业在崛起过程中,更多的精力仍是放在能立竿见影的市场上,对文化的建设,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企业文化无形中被淡化,文化沦落为口号。以文化来凝聚人心,推广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形象的愿望无法实现。
  其次,直销企业之间人员流动性较大,跳槽转向也是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习以为常的事,培训同质化的现象与团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资深从业者由一家公司跳槽到另外一家时,在了解该公司理念、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将其固有的发展概念、培训方案等思路套入其中,进行“改良”,甚至还有完全取代的可能,因为培训内容保持一致对于团队的延续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导致不少企业在公司理念、培训内容等各方面出现“雷同”效果。记者曾先后几次旁听一大型团队的培训,在更换公司后,面对不同的保健产品,产品培训内容却基本没变。

  突破之道

  同质化的反面就是差异化。
  在产品上,研发新产品无疑是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选择,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开发与众不同的新产品从而扩大市场,但产品的研发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2008年中各大企业在投入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生产基地、企业宣传、公益活动这三方面投入最为巨大,在看到企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产品研发和培训方面的投入还很薄弱。
  完美的肽藻营养粉是产品研发投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完美在该产品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而之后为产品量身打造的推广策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培训方面,推出以“肽仔”为主角的漫画,为经销商做全面又深入浅出的分析。如此全面的考量和投入让产品在问世后立即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
  鉴于更多的直销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样的大手笔不太可能实现。但并不是说差异化的道路一定要等到企业规模化之后来实现。差异化的核心是对产品使用人群的细分,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这种细分的趋势将更为明显。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产品的改良做到对产品适用人群的细分,从而实现差异化。
  企业文化方面是包括众多拿牌内资企业在内的弱项。按照西方企业理论,可将企业文化大致划分为4个层面: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目前,直销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精神层面上的建设,忽略或者说完全没有其他层面上的文化建设。
  安利的“健康跑”、雅芳的“粉红丝带”都是属于行为层面上的文化建设,并且与自身产品紧密结合。纵观世界知名大企业,其企业文化都与自己的产品有着密切的联系,耐克“没有不可能”贯彻的是用于挑战的体育精神。
  说到底,关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落实到对文化的细分上,企业文化不是简单一句口号。行为层面的企业文化用以向外界推广,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用以确立企业的管理思路以及经营思路,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用以确立企业的价值观,统一员工的认识,加强凝聚力。
  培训同质化的解决之道在于企业加大对培训的投入与掌控,培训的资金投入并需要很大,而重要的是企业对培训的掌控。通过企业专门聘请的讲师来宣讲企业的文化,与产品知识,把企业的独特性融汇于培训中,从而实现差异化。

来源:《中国直销》2009.04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1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第1楼, 2009-05-17 06:09:06   投诉 支持(916)
    hao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